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前,是計劃經濟,當時的建筑工程質量還是有保障的,主要兩個原因:其一是那個年代建筑材料設備沒有假冒偽劣產品;其二是當時的建筑工人基本是國營企業(yè)正式職工,每位新工人入職后都有一位師父帶著,師父帶徒弟的模式,每年還有青工比武。筆者多年前所在的施工企業(yè)上世紀八十年代招收了一些合同工,有城市的也有農村的,基本上還是按照正式工人來管理,沿襲師父帶徒弟的模式,施工質量還是可控的。
改革開放后,建筑工程質量管控難度增加了,主要也是兩個方面原因:其一是生產建筑材料設備的民營企業(yè)多了,難免魚龍混雜,出現(xiàn)了一些假冒偽劣產品。其二是很多農民工開始進城了,出現(xiàn)了包工隊、勞務隊;各個勞務隊的管理水平、施工質量差異也非常大,有的農民工上崗前經過培訓,施工質量相對好一些,有的農民工放下鋤頭就當工人,直接上崗,就不可避免地出現(xiàn)施工質量問題。一般來說,質量低劣的產品、管理水平較低的勞務隊伍,價格也相對要低,在市場競爭中往往會出現(xiàn)劣幣驅逐良幣,出現(xiàn)逆淘汰。這些年我國經濟高速發(fā)展的過程中,各行各業(yè)或多或少出現(xiàn)類似情況,工程建設領域也不例外。
房屋建筑工程的結構經歷了幾個階段:
1)預制板結構。受制于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,預制板結構比較省錢,施工比較方便,從建國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,絕大多數(shù)樓房都采用了預制板結構,這種結構的抗震性能相對較弱。
2)現(xiàn)場攪拌的現(xiàn)澆結構。大概是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,我們國家的房屋建筑逐漸取消了預制板結構,改成了現(xiàn)澆混凝土,開始是現(xiàn)場攪拌。北京的建筑市場上,2000年后,就鮮見預制板的樓房了。
3)商品混凝土現(xiàn)澆結構。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,國家實行商品混凝土制度,現(xiàn)場攪拌逐步淘汰了。商品混凝土由攪拌站統(tǒng)一負責,加上聯(lián)網的檢測手段,便于混凝土質量管控,一旦出現(xiàn)問題,也容易溯源追責,對整個結構工程質量帶來了一個很大的提升。
4)近些年國家開始推行裝配式的建筑,一些結構在工廠預制化生產,這個跟之前的預制板大有不同,總體來說是一個技術進步,工程質量是可控的。
影響結構工程質量的主要因素還有:有些結構采用的鋼材是一些小鋼廠生產的,鋼材質量相對較差;一些工程項目的施工單位存在掛靠、或層層轉包、或偷工減料的情況;另外我國的結構設計一般都留有較大的余量,鋼筋含量較高,雖然會增加工程造價,但對保證結構工程質量倒是有一定好處。
所以從結構工程角度,筆者認為應該重點關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建成、采用預制板的樓房,這類建筑出現(xiàn)結構工程質量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。大家知道韓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(fā)生過幾起商場、公共建筑倒塌的事故,咱們國家也有類似情況發(fā)生,應該是預制板這類建筑。這批房子目前來說已經建成使用了二三十年,在未來二十年內出現(xiàn)重大質量問題的概率比較大,需要重點關注,現(xiàn)在各地搞舊改、城市更新,可以對這類建筑重點檢測一下,個人以為,對于存在重大質量隱患的,沒必要改造,不如拆除重建。